高校教师的工作很苦吗?
高校教师的工作很苦吗?确实挺辛苦。高校教师的待遇低吗?确实老师工资条上看不怎么高。那要说高校教师又辛苦又清贫,是这样吗?我敢肯定说,绝大多数高校教师不会。
高校教师是一个非常能体现知识价值和个人努力的职业,可以说,付出基本上都是有收获的。只要你肯努力,那就不会穷,而如果你穷,那多半是你不够努力(或者是太清高)。所以,高校教师这个职业也特别适合穷人家的孩子,因为他们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。
对于一名想当高校教师又想过上好日子的博士来说,他需要经历这么几个过程:
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
同样是高校教师,985、211高校教师和双非高校教师有不一样的发展轨迹,和专科学校的老师更是有天壤之别。选择一种平台,就是选择一种活法。
在985、211高校,科研就是教师的命根子。你得一刻不停地做研究,恐怕只有到了院士,你才有机会停下来,不过那个时候,你恐怕也停不下来了。有个朋友的导师就是院士,他说老先生70多岁了,还是每天工作到凌晨1点,早上6点又起来继续干,经常半夜给学生发邮件打电话。这样的生活辛苦吧?但他们已经乐在其中了。至于收入,随着你科研做得越来越好,回报就会呈指数增长。
而在一些普通高校,科研也很重要,不过做科研更多的是为了把职称评上去。等到评上教授了,科研就会遇到很大的瓶颈,因为学校的科研条件可能已经无法支持你前进了。到那个时候,研究其实不做也可以,想上点课就上点课,想捞点钱就去企业拉一些横向项目来做。
这两种平台,不能绝对说哪种更好,但想要在学术上有所作为,当然是必须去985、211高校,至少也应该是普通高校里的支撑学科。
熬过青椒阶段
高校里面,相对辛苦、待遇又不高的群体是年轻教师。
一方面,一部分青椒面临着淘汰,像多数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,已经实行了非升即走,青椒除了生活问题,更多地还是生存问题。
学校给出了明确的任务,几篇论文几个项目,少一个都不能确保留下,有的学校甚至要求评上副教授才能留下,那这背后的偶然因素就太大了。所以说,这个阶段不能去想挣钱的事,不能为了企业横向课题那点蝇头小利断送自己的前程。
另一方面,一部分青椒面临职称压力。很多高校虽然没有淘汰压力,但等着评职称的人却排了老长的队,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业绩(或者关系),短则三五年,多则十年都不一定能评上。评不上职称也就很难获得研究生导师资格,没有研究生打下手,科研教学工作就都得自己干,很难不辛苦。没有职称,一些项目和奖励也很难拿到,未来的路也会越来越难走。所以,不管你有没有学术追求,副教授应该是你起码的追求。
此外,在很多高校,青椒承担了更多的教学任务。其实如果只是课时多还没什么,关键是很多青椒要承担很多门课,每门课都需要备课,有的还是新开设课程,需要耗费大量时间。等过了青椒阶段,教学任务就会明显减轻,也不需要那么辛苦了。
持续产出,多劳多得
度过青椒阶段后,高校教师就完全告别贫困了。你可以选择安于现状,但这样做的风险很大。现在很多高校实行岗位聘用制,每个聘期会有任务要求,完不成就可能会低聘,副教授低聘为讲师,教授低聘为副教授,少拿钱不说,丢不起那个人啊。而且,一旦你没有项目没有成果,你的研究生导师资格也会被取消,这样就被打回原形了。即便没有聘岗压力,学术这东西,一旦丢了就很难拾回来。
最好的选择当然是继续努力。学海无涯,学术本身是没有尽头的,挣钱也没有,如果想有更好的收入,想再往前进一些,那必须付出得比别人更多。
先就说说工资,仅教授就分四级,二级教师年均工资可以达到四级教授的两倍。但二级教授需要承担重大课题,需要有学科团队。我们学校的二级教授基本上没有假期,因为一到放假就要去汇报、研讨、评估等等。
再说说其他收入,比如论文奖励。比如SCI一区能奖励5万,我校有个青年学者,简直就是论文制造机,每年一区论文能发4、5篇,每年光论文奖励就20万,年底再计算绩效,又能多拿10万。不过,他所在学院,每晚最后一个熄灯的办公室就是他的办公室。
总之,在高校里做一个有科研的老师,挣钱还是很容易的,但又不那么容易,可能需要你付出5+2、白+黑的工作时间。
当然,对大多数教师来说,把握两者间的平衡最重要,既不至于太累,又不至于被淘汰,既发不了大财,又能有体面的生活。这样好的职业,你确定你不来体验一下?
如何才能当一名大学老师?
有读博想法的学生都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在高校当一名大学老师。
但是对于博士进入高校,其实是有两种情况的,一是普通博士进入高校;二是精英博士进入高校,因此会在待遇和工作压力这两方面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。
首先,普通博士进入一般高校,待遇和工作压力的情况。
每年都会有很多的高校大规模的引进高端人才,其实也就是引进顺利毕业的博士研究生,对于来自普通高校的博士研究生,没有项目、没有足够多的科研,只能是进入普通高校。
而在普通高校当大学教师,一方面是工资待遇在高校所在地绝对是非常的不错,不会造成生活压力,同时这些普通高校对于引进的博士都会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;另一方面在科研和工作方面,刚入职的博士研究生也仅仅只是给大学生讲课而已,学校也不会给新引进的博士安排相应的科研任务,只是在鼓励去做科研并且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。
所以,大多数普通博士更乐意去这些普通高校,待遇虽说没有非常的高,但也足够的可以,同时还没有吓人的科研压力。
其次,精英博士进入211985高校,待遇和工作压力的情况。
能够进入211/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一定有其在专业领域内非常突出的表现,只有这样才能够进入211、985高校。
所以说,高待遇也伴随着着高压力。博士想进高校当老师,没有那么简单!当你还在考虑博士进高校的待遇问题和工作辛苦问题时,或许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,一名普通博士进入高校的难度。
现在对于有博士需求的普通院校,大多数将目光放在了985高校的优质博士研究生,同时还需要在博士期间有一定的科研成果,并且还会考察你的教学能力,并不会因为科研而将你顺利的录用。
如果是进入211、985高校,那么你还需要本硕博都是211高校或者是985高校出身,同时还不要忘记的是你的海外留学经历也是必备的,此外再加上相应的科研成果,因此并不是说博士就可以很轻松的进高校。
总之,不管是在什么层次的高校任教,辛苦是必然的,工作待遇更多的是有你所任职的目标院校的当地生活水平来决定,而工作压力方面或许更多还是你取决于你所在的高校吧!
提前做好职业规划?
不是有些人都博士想当高校教师,而是一种"职业规划",相对来说,做一个科研工作者高校或科研所都是不错的选择。但是,相比高校的基数和人才引进数量,科研所能接受的博士还是少数。不过,近几年企业引进博士更多,给的待遇更高,而且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后地方还有额外的人才补贴。
高校教师引进的待遇,如安家费、科研启动费、年薪等,关键是看博士的"硬通货"(如SCI论文、C刊论文等)。985高校引人采用较多的"非升即走"模式,给予特聘教授、特聘副教授的待遇,五年内需完成考核任务量,否则就得走人,压力还是不小的。
另外,博士引进时基本都会归属于某个团队(课题组),个人发展和待遇和团队也有不小的关系。大团队内部竞争大,但是梯队好、成员完善,容易出成果和个人职称晋升。
因此,高校教师待遇差异性很大,只能说是"部分不好"。虽然近2年为"双一流"建设,不少高校都在大量引进青年博士,但是引进人才标准逐步提升,这也是不少博士无奈"延期"或做师资博士后的原因。没有一定的科研成果,就算能顺利答辩毕业,也是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。
高校教师的待遇,差别非常大。
刚入职的讲师,一个月的工资大概为四五千块钱;如果是以特聘副教授的形式引进,通常能拿到年薪十多万的样子;如果评上教授的话,一年创造20万的收入也并非难事。那么,这个待遇算不算低呢?
教授和副教授的待遇好像还看得过去,毕竟年薪超过了10万。对于讲师的月工资四五千块钱,是不是就真的没法过日子了呢?实则不然,一般高校引进青年教师,都会发放一笔安家费。安家一般为30万左右,分3~5年发放。算上这笔工资的话,讲师的待遇其实并不算低。
此外在高校工作,都会有房补和餐补,住房公积金一般也是按最高比例在缴纳。工作算不上轻松,但时间相对自由;工作环境的话,也远非建筑工地和写字楼可比。
在此需要强调一个事情,中国不仅仅只有北上广深4个城市。但网络上讨论的工资待遇,通常是以一线城市的高收入群体为参照对象,以至于言必称月薪上万。事实上,这是对公众极大的误导,即使在北上广深,能够做到月入过万的也是少数人。
而在普通的二三线城市,月收入五六千块钱,工作稳定,绝对是过得比较好的那一批人。所以医生和教师,强调自己待遇低,就多少显得有些矫情。中国还有很多人连正式的工作都没有,他们甚至不会上网,所以无从谈论待遇的高低,作为沉默的大多数而存在着。
如果大家还觉得高校里面待遇低,不妨想想建筑工地上的工人。目前在建筑工地上打工,有的一天能挣七八百块钱,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的收入比教师群体或者医生更高呢?
实则不然,教师和医生他们是月薪制,工作稳定,除了每月的工资,一年到头还有年终奖。即使节假日不上班,也是有工资可拿的。但如果在建筑工地上打工,做一天才有一天的收入,一年能做200天的活已经很不得了了。至于其他社会福利保障,显然也是远远不能与教师医生群体相比的。
我们精心为大家整理的《「马来西亚博士留学」读博想要顺利毕业且进入高校任教,你需要经历这几个过程!》文章不知道大家满不满意,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马来西亚留学条件相关的信息,请关注马来西亚留学条件栏目。
本文来源:
https://shouye.dsxliuxue.com/malaixiya/66951.html